20世纪中西方美术交流频繁和美术批评的活跃,是任何一部现当代美术史都必须重点探讨的问题。中西美术的广泛交流拓展了美术的视野,加强了中西美术相互的了解和认识。美术批评的活跃,不但从理论上梳理着美术的文化内涵,更从实践的角度推动了美术创作的迅速发展。美术批评在中西美术交流中尤其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但缩短了中西美术在时空、观念和文化上的距离,而且在客观上促进了美术进一步走向多元。
李一先生的新著《中西美术批评比较》针对了这一课题,系统探讨了中西美术批评的异同。李一先生从中西美术批评的历史、演变特点、方法、体系、标准、功能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照对比,使读者不但可以从中更多地了解中西方的美术,而且也藉此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自己传统的美术批评。
中西美术批评几乎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开始的,最早对美术发表评论的都是哲学家。中国的孔子、庄子、韩非子,西方的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从哲学的角度对美术发表了最早的意见,惟其如此,在后来的发展中,中西方美术批评就烙上了中西方不同哲学背景的印记——中国美术批评呈现出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而西方美术批评则有着重形式、重模仿、重实体的倾向。也正是上述原因的影响,中国美术批评起步快,在六朝时期就建构了自己的范式,出现了一系列以绘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画论。其中山水画论的提出、六法理论的产生、一批专门品评著作的面世,赋予中国美术批评早熟的机会。西方美术批评尽管没有这样的机会,在早期步履蹒跚,但是到了17、18世纪,在理性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影响下一批批评家和“美学”著作的出现,以及“沙龙”展览会的连续举办,奠定了西方近现代美术批评繁荣的基础。19世纪之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交替产生,美术成为画家、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重点关注的对象。20世纪以来,文献学批评、鉴定学批评、图象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神话原型批评、接受美学批评、解构主义批评相继出现并共生在批评舞台上,把西方美术批评推向了彻底的繁荣。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美术批评史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历史。融合性不但是中国美术批评较早走向成熟的重要原因,而且还保证了它的稳定发展。中国美术批评不像西方那样大起大落,一代又一代美术批评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这层累的、融合的、滚雪球式的历史发展方式使中国美术批评的新旧理论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在原理论基础上阐发的新理论,往往由“温故”而“知新”。西方美术批评则经历着不同的历史方式,它是断续的、掩盖的、不停否定的:中世纪是对古希腊、罗马的否定;文艺复兴是对中世纪的否定;浪漫主义否定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否定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的崛起又是对以往一切提出挑战。而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动摇着现代主义对终极关怀的假设。这是一个波澜起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美术批评突变地跳跃地前进着。
如果说中国美术批评更加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主观感受,强调审美过程中主体的能动性、实践性、整合性特征,那么,在西方美术批评发展状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由“始、叙、证、辩、结”等组成的一系列的分析测量程序。中国美术批评对于“韵味”、“品格”、“意境”有着执着的兴趣,在整体的、感性的、体验的层面上作出大量的探索和总结;西方美术批评则象西医手术一样,往往将作品层层解剖,进而探求里面的奥秘。这是中西美术批评方法的不同之处。
回顾20世纪中西美术批评交流的历史,我们不可以回避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当中国美术批评以较快的速度移植了西方的理论体系并以同样较快的速度将固有的理论体系搁置起来的时候,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对中国艺术的特征、对中国艺术的概念、范畴、命题等却知之甚少。而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固有的理论话语也生生疏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忧虑和研究的问题。西方人善于构筑体系,想方设法地把繁杂的美术现象归纳后纳入自己的体系中,有自己的专门术语和概念,这些的确有它的优势和魅力。但是回看中国美术批评的历史,我们可以见到中国美术批评理论体系的灵动活脱,中国美术批评没有强制性的结构,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中国美术批评由于界限的模糊性和概念的相对性而呈现为一个流动和开放的过程。在学习西方的同时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这对于中国美术批评的发展,并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
中西方美术批评的标准其实是交叉的,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西方新、旧理论少一些神秘性,对中国传统理论多一些新鲜感。形式和内容是西方美术批评标准的重要范畴,从古代希腊到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关于两者关系的统一或对立始终都争论不休,形式和内客得到辩证统一,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表现相结合,是黑格尔美术批评的重要标准。而在黑格尔之后的今天,这方面的争论还在继续。在中国美术批评中,与形式和内容相关的话题是形和神的关系问题。中国美术批评讲形和神的统一,特别是在文人画形成之后,强调形似不如神似,强调形神兼备的批评标准。中国强调的形与神的关系跟西方探讨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在文化内涵上是相互交叉的,这种交叉对于中西方美术批评的交流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注重美术功能方面,中西方美术批评也有可比较之处。中国偏重于政治伦理道德,西方偏重于神学教义。中国强调较多的是善,西方强调更多的是真。中国重视艺术与社会、自然关系的研究;西方重视艺术本质的研究。中西方都有从教化到审美的转化过程,中国强调的是审美感受能力,西方强调的是审美判断能力。中西方美术批评在功能方面不同的理解和传统,不但是认识彼此相互差异的重要的因素,而且还是中西方美术批评互为补充的一个结点。
中西美术批评的比较,在当今国际文化交流的大氛围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李一先生的新作,对于梳理和研究这一课题有着重要的意义。诚然,这一课题还有很多内容,比如西方人眼中的中国美术批评跟中国人眼中的西方美术批评的比较;西方“中国学” (“汉学”)研究中对批评标准的运用和把握跟中国学者在“西方美术史”领域对批评标准的运用和把握的比较;西方学者对中国美术批评史的认识等,都还有待于更多的学者深入研究。
王嘉 广东美术馆研究部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