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李一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李一书法的中年气象

2011-11-18 18:42:5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王谦
A-A+

  李一先生是我敬重的书法家,因了同乡之谊,想念其为人,一边欣赏其书法,更

  凭添几分亲近感。

  他的书法引起书法界的注意,当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首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中的那次获奖,那时才二十多岁的年纪。可以说,他在书法实践中一开始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起点。而其后所主要从事的美术理论的研究和深造,更使自己的书法研习建立在一个高的层面之上。有了这样的起点和过程,在经过二十多年的研习之后,欲使书法不上升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都难。有论者对李一先生做过这样的概括:“他从书法进入中国书画的美学理论,又从美学理论的高度选择书学的道路,以至提升他书法个性的审美

  境界。”

  1990年前后是李一先生书法实践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要做一个量化的话,在我的臆测中,今天李氏书法所含功力成分的六七成应该筑基于彼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则属于他书法个人风貌形成的阶段。李一先生书法,给我最明显感觉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李一的书法有着同辈名家作品中罕见的厚实内涵。有朋友评论他的书法一似“万岁古藤”,是说其作品之间流溢出来的自然虬劲、棉里裹针的那般厚重与蕴藉之致。正是这样的底蕴,为其书法臻至中国传统美学“中和之美”的境界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李一的书法,与同龄同家相 比,更多了几分内在的天然之趣,而减却了同辈书家作品中极其流行的那种斤斤于造型个性的凸显。他的书趣,是出之天然,而无刻意造作之弊。这是李一书法的好处,而深切了解他的人都明白,这正是其为人的优长在翰墨世界的自然体现。厚实与灵动二者深深融合,浑然天成,旧云“书如其人”,诚然!以李氏章草作品为例,无论多字长卷、尺牍,还是寥寥数字的楹联、匾书,与前代章草名家书迹相比照,其书痕在法度上略有松动,同时又具有更多的动感和更多的灵动之姿,

  “翰墨当随时代”,于此得之矣。

  李一先生,是一位用心的书法家。书写,是他的一个习惯。正如他在自己的第一本书法集《李一楮墨编》后记中所说:“集子的作品缺少纯粹性,多为‘用’而书,如为搞理论研究抄写的画论,平时写文章的草稿,与亲友的信函,自己的日记及顺手写出的打油诗等。”这样的写字习惯,对于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的远离造作姿态当大有裨益吧,纵观古代书家,大抵找不出专为“创作”作品而挥毫者。一意为展览和出版而创作的书法家,大约只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而随着成名成腕以及作品卖价的上升,进入21世纪之后此风尤盛。李一先生是把书写当成自己文化乃至生活呼吸的一个惯常方式,手中的笔才真正有了心的灵性,写出的字与书家的内心才更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契合。这是我说李一先生“用心”的一个含义,而作品书写内容是他“用心”的另一个含义。“书为心画”的说法由来已久,如果看一下李一先生书写的内容,则更能理解其中的真正含义。书法集所收的多首怀念母亲的诗作、向老父亲秉报在京情况的家书,自然是真情贯注,即便是与师友间时通音问的一纸笺墨,也往往令读者自然感受到书者的一腔真心。可以说,李一先生的书法,既是写其自心,又在书写自心和真情的同时锤炼了自己的书艺。我常在心里佩服:李一先生的书法既反映出其为人的厚道、为艺的勤奋,

  又令人感悟到他智者的一面。

  我一直有个感觉,想与方家印证一番:在当今时代,惟现代意识,可以帮助一 个人在传统艺术道路上挖得更深、走得更远些。李一先生的理论结构是现代的,这从他从事美术实践与研究以来所研读专业以及出版的理论著作(如《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中西美术批评比较》以及获文化部艺术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的《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等论著)可以看出,但他在书法层面上的追求和表现却是极为传统的。不妨这样设想,正是前者所提供的立体的、现代的艺术视野,为后者的追求提供了一种为前人所难以企及的艺术意识上的自觉。毕竟,现代人无论如何勤奋,用于翰墨的工夫终无法与古人相比,如李一先生,就是大部分整块的时间用在了主持杂志的编辑工作上(即李诗中所称“壮志都被杂志磨”是也),如无自觉有效的研究加于书法实践之上,断难达到追踪前贤、超越古人的从艺目的,一项传统的艺术样式也只有沦为式微的份儿了。由此可以说,李一先生在出于感性的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热爱的另一面,又具备了从更大格局观察、考量这一传统文化样式的智慧和眼光,两者相辅而益成。

  正值不惑之年的李一先生说:“一个人能否成为书法家,关键看中年如何磨炼。君不见多少书法‘神童’到中年都改做他行了,时间最能说明一切。”“将来是否在书法上有所成绩,还取决于造化和努力。书法这一行,不用功不行,性急更不行,一天一天磨炼吧。”都知道,从事艺术行当的,但凡有些成就或单单是有些名气,到了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阶段,不用说别人常以“青年艺术家”称之,就是从艺者自己也每以青年某某家自称。李一先生这样的说法里面,就透着几分平常心,不装嫩,故其书艺能天然老成,从他的众多书法作品中,我更真切地体味到这一点。

  对李一书法,沈鹏先生有这样的评价:“就书艺来说,对历史上存在的多种艺术风格流派,他是主张包容的。李一书路以碑为主,兼采简、帛、陶文等民间书艺,成就了现在的风貌――有着北方人的厚重、敦实,也掺以圆浑,转折处显示出他的风神。”这,正可视为来自专家一方的对李氏书法之中年气度的一个诠释。

  已经人到中年,李一先生在诗中自拟“不过业余一书家”,反映出的,也正是一种平常心态。他曾有诗云:“树分主干与枝梢,万木丛中慎选挑。心细犹要放眼量,字里行间多推敲。”请注意,这里所谓的慎选挑、多推敲云云,不是指个人书艺中的提炼,而是主持国家级刊物《美术观察》的平常选稿工作的写照。(在访谈中,他介绍自己“博士毕业后的正式身份是研究人员,但编《美术观察》用的时间最多,耗费的精力最大。”)做为一位已经卓有成就的书家,而将主要精力花在杂志编辑上,这已经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平心而论,古人说功夫在诗外,书艺的功夫自然也不全囿于一日二十四小时的斤斤于临池之间。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大成就的书法家,无不是取得成就于业余之际?二王、怀素以至苏、黄米、蔡、黄道周、王铎、八大诸前贤,没有谁是把书法当做自己的专业。作为反证,现代的中国倒是有不少的“专业画家”、“专业书法家”,而且混出了高低不等的职称段位,但他们当中真正取得骄人成绩的往往不如自我定位于“业余”的画家和书家。李一先生这种平平常常的心态,实在令人敬佩。有理由认定,李一先生将来更具高度的书法气象,当成就于这样一种健康的心态之间。这种成功的逻辑,其实前

  人早有定论:“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附带说一句,李一生于孔子故里曲阜,他的生命之根在那里,他的童年以至青年时代的大半是在那里度过的,是否可以说,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礼仪之邦的那份雍荣气度使其书法先天具备了旁人不及的底气,而后天的勤奋又历练出他书技的成熟?儒家美学讲究一个“中和之美”,观李一先生书法作品不激不厉,温和淳厚,正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曾有人引用李可染先生论学艺的名言“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而对已经在承古上花了不小工夫的李一的书法未来面目抱以极大的热望。在这个意义上,我想说,书法家李一,在20世纪末已经成为孔孟之乡书法界的一个骄傲,如今正可以放胆预言,他将为21世纪的齐鲁文化以至中国书坛带来一个新的高度。(原载2005年5月11日《济南日报》

                                               王谦 山东友谊出版社编审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李一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